南陵道中
杜牧〔唐代〕
南陵水面漫悠悠,风紧云轻欲变秋。
正是客心孤迥处,谁家红袖凭江楼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路过南陵县的时候水面平缓、水流悠长,西风紧吹,轻云掠过,秋天即将来到身旁。
正当客居他乡,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,忽然看见了不知谁家的女子在江边高楼凭栏遥望。
注释
南陵:唐县名,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。
漫悠悠:水面平缓,水流悠长的样子。
客:作者自指。孤迥:指孤单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吴鸥 等 .杜牧诗文选译 .成都 :巴蜀书社 ,1991 :107 .
2、
乔力 .唐诗精华分卷 .北京 :朝华出版社 ,1991 .
3、
贺新辉 .唐诗精品鉴赏辞典 .北京 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,2003 .
鉴赏
这首诗收入《樊川外集》,题一作“寄远”。杜牧在文宗开成(835-840)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,南陵是宣州属县,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。
题称“南陵道中”,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。从诗中描写看,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。
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。“漫悠悠”,见水面的平缓、水流的悠长,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,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。一、二两句之间,似有一个时间过程。“水面漫悠悠”,是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时的景象。过了一会,风变紧了,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,天空显得高远,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。“欲变秋
简析
《南陵道中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船中所见美丽的天光水色,着重在于刻画景物,但同时在景物的选择与描绘中,寄寓了他的心境;后二句紧承第二句而来,所描绘的图景,色彩鲜明,仿佛江南水乡的工笔风情画一般。全诗构思巧妙,刻画细致,富有诗情画意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收入《樊川外集》,题一作“寄远”。杜牧在文宗开成(835—840)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,南陵是宣州属县,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刘学锴 等·唐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
杜牧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 527篇诗文 448条名句
桃源行
王维〔唐代〕
渔舟逐水爱山春,两岸桃花夹古津。
坐看红树不知远,行尽青溪不见人。(不见 一作:忽值)
山口潜行始隈隩,山开旷望旋平陆。
遥看一处攒云树,近入千家散花竹。
樵客初传汉姓名,居人未改秦衣服。
居人共住武陵源,还从物外起田园。
月明松下房栊静,日出云中鸡犬喧。
惊闻俗客争来集,竞引还家问都邑。
平明闾巷扫花开,薄暮渔樵乘水入。
初因避地去人间,及至成仙遂不还。
峡里谁知有人事,世中遥望空云山。
不疑灵境难闻见,尘心未尽思乡县。
出洞无论隔山水,辞家终拟长游衍。
自谓经过旧不迷,安知峰壑今来变。
当时只记入山深,青溪几度到云林。
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
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
岑参〔唐代〕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(难着 一作:犹著)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